&esp;&esp;衙内们打不得骂不得,连包大人都拿他们没辙,只能口头上教训一顿然後让家长领走。
&esp;&esp;这次走了,下次还犯,屡教不改,烦死个人。
&esp;&esp;王雱点了点头。
&esp;&esp;好像也有道理。
&esp;&esp;两个人一边说一边走,找到办理入学的地方便不约而同的闭上了嘴巴。
&esp;&esp;刚才那些话私底下说说还行,传出去容易被隔壁的衙内们套麻袋。
&esp;&esp;太学对学生的年龄限制不大,下至十三上至三十都能入学。
&esp;&esp;三十岁以上就不行了,朝廷对太学生的补贴很多,但也不允许学生将一辈子都耗在学堂里。
&esp;&esp;这儿的入学考试难度很高,能考进来的大部分都在二十岁上下,苏景殊和王雱卡着年龄下限入学,来到报道的地方宛如小孩儿误入成年人的世界,往哪儿站都矮人一头。
&esp;&esp;围观人员看到两个小豆丁过来报道颇为惊讶,看到俩人都分在乙班时更是跟见了鬼一样。
&esp;&esp;太学和国子学一样按成绩分甲乙丙丁,新入学的学生最好也只是分在乙班,等过几个月博士教授确定他们品行和学业一样都很优秀才会将人升入甲班。
&esp;&esp;看博士这热络的态度,他们分在乙班是他们的水平在乙班,这两位小友分在乙班是目前只能在乙班。
&esp;&esp;十几岁的少年郎,看模样也不像是权贵家的纨绔子弟,品行上根本不可能有什麽大问题。
&esp;&esp;羡慕,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esp;&esp;世上神童那麽多,为什麽不能多他们一个?
&esp;&esp;本朝极力推崇文治,科举考试没有门第限制,百姓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只要有条件都会让子女读书,因为有专门的“童子举”,所以神童这种生物从开国到现在就没少过。
&esp;&esp;远的不说,就离他们最近的,晏殊晏相公十四岁便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
&esp;&esp;他们十四岁的时候在干什麽?只怕连五经都没读通。
&esp;&esp;人比人真的是气死人。
&esp;&esp;苏景殊和王雱从小见多了这种场面,被围观也没啥反应,登记完信息领了校服就淡定的站在旁边等博士给他们介绍太学的规矩。
&esp;&esp;和他们提前打听好的差不多,每十日一天假,每月一小考,每季一大考,可以走读也可以住在监舍,可以自己带饭也可以吃食堂。
&esp;&esp;只要学业上不出问题,生活上其实还是挺宽松的。
&esp;&esp;今天只是报道不用上课,俩人都选择走读,找到教室放下书箱,和年纪大他们近一轮的同窗打过招呼,又简单熟悉了一下太学的环境,溜达到傍晚才结伴打道回府。
&esp;&esp;环境优雅学风浓厚,这才是学堂该有的氛围嘛。
&esp;&esp;国子学什麽情况不重要,太学的学风正就行,只要进了太学的门,国子学的争斗就波及不到他们。
&esp;&esp;俩人心情极好的往回走,然而万万没想到他们刚走出太学没多久就又遇到了来时见到的两拨衙内。
&esp;&esp;不是,你们一整个白天都干啥去了?白天只动嘴晚上再动手?你们图什麽啊?
&esp;&esp;国子学是凭父辈恩荫入学,学生的平均年龄要比太学小一些,两边学堂都禁止带小厮入学,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郎闹哄哄往胡同里冲,谁都没看出来中间夹了两个无辜路人。
&esp;&esp;苏景殊:救救qaq——
&esp;&esp;谁家好人这麽倒霉啊!
&esp;&esp;庞昱打起架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没学过武也不妨碍他往前冲,“小爷我长这麽大吃什麽都不吃亏,你姓赵又能怎样,我姐姐还是贵妃呢!”
&esp;&esp;和他对峙的赵姓宗室子眼角带着不知道谁打出来的乌青,嚣张的气焰比之庞昱更甚,“反正今天全国子学都知道你被胡直讲逮了个正着,就等着回家被你爹收拾吧。”
&esp;&esp;庞昱气到跳脚,“分明是你栽赃陷害!”
&esp;&esp;“栽赃陷害又能怎麽着,能成功就是小爷的本事,你咬我啊!”赵姓宗室子越发得意,脸上带伤也不妨碍他嘚瑟。
&esp;&esp;战局越发焦灼,苏景殊拉着王雱左闪右躲,努力在混战的夹缝中求生存,仓促中还听了一耳朵隔壁的八卦。
&esp;&esp;如果没有猜错,这两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