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父皇今日我们小饮一杯。”
&esp;&esp;李适之还想说什么,却被李瑄打断,他拉着李适之到厅内小酌一杯。
&esp;&esp;当然,李瑄也不能尽情。
&esp;&esp;等晚上的时候,监礼官会将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诉他。
&esp;&esp;还有临时剪裁的龙袍要试穿。
&esp;&esp;……
&esp;&esp;乾元元载,二月十二日。
&esp;&esp;在这万物复苏的明媚季节,这一日终将被载入史册。
&esp;&esp;虽然李瑄在昨日已经被称皇帝,但完成大典后算真正的名正言顺。
&esp;&esp;天还未亮,李瑄就带着妻儿到达太极宫。
&esp;&esp;晨曦降临,在文武百官到达太极宫时,朱雀大街上,无数百姓齐聚街头,以庆祝今日的登基大典。
&esp;&esp;许多文人拿出越来越成熟的大唐月报。
&esp;&esp;这是昨日飞马送至长安的大唐月报第五期。
&esp;&esp;记录一月的全国大事。
&esp;&esp;上千份报纸,今早一到长安,立刻销售一空。
&esp;&esp;百姓们围在一团,听文人们念报纸,十分期待最后的神话故事。
&esp;&esp;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文人士子不会错过一期报纸。
&esp;&esp;他们认为把所有发行的报纸看完,比观看圣贤书更利于科举及第。
&esp;&esp;连商人们都很关注李瑄的登基。
&esp;&esp;有消息传出,李瑄登基为帝后,会着手废除划分商人等级的“市籍制”,使商人如良家子一样在官方的身份划定上,不受歧视。
&esp;&esp;千年的市籍制,重农抑商,使商人卑贱。
&esp;&esp;商人做梦都期待这一天到来。
&esp;&esp;只要市籍制被废除,哪怕商税重一点,他们都愿意。
&esp;&esp;太极宫,太极殿前。
&esp;&esp;祭坛连夜搭建,文武百官已准备就绪。
&esp;&esp;外国使节,毕恭毕敬。
&esp;&esp;十年时间,李瑄东征西讨,莫不臣服。
&esp;&esp;今是天将军将成为天可汗。
&esp;&esp;这是比太宗皇帝威名更胜的天可汗,谁会不畏威?
&esp;&esp;虽然登基大典并没有搞得富丽堂皇,但这简朴之中,透露出大气。
&esp;&esp;心目中神圣的男子,胜过任何壮丽。
&esp;&esp;辰时三刻。
&esp;&esp;“陛下至!”
&esp;&esp;李瑄穿着崭新龙袍、戴着冠冕,一脸严肃地走到高台上。
&esp;&esp;他身后宫女执五明扇跟随,侧翼有华盖,还有仪仗队。
&esp;&esp;气氛一瞬间变得庄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esp;&esp;“臣等拜见陛下!”
&esp;&esp;文武百官向李瑄拜道。
&esp;&esp;谁能想象,拥有无上丰功伟绩的李瑄,又一次开始他的传奇。
&esp;&esp;那穿着龙袍,威武的身躯,如天地间的唯一。
&esp;&esp;他一展袖袍,扬声喊道:“众卿平身。”
&esp;&esp;“谢陛下!”
&esp;&esp;文武百官、勋爵散官、外国使节,皆齐声呼应道。
&esp;&esp;“宣诏!”
&esp;&esp;接下来,开始宣读登基大典的诏书。
&esp;&esp;非宦官宣读,而是秘书监内一名声音洪亮的学士宣读诏书。
&esp;&esp;“华夏历三四五四年,乾元元载……”
&esp;&esp;诏书最先提到华夏历,在年号之前,使无数人好奇是什么意思。
&esp;&esp;颁布华夏历的事情,仅仅有大臣们知晓。
&esp;&esp;和普通的登基大典诏书不同。
&esp;&esp;诏书从李瑄的血脉开始,以李瑄的视角自述,从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乾的曾孙,到李隆基的义子。
&esp;&esp;表达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esp;&esp;然后又自从军开始立下的赫赫武功,如何使百夷心服口服,然后才回到继承皇帝后的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