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也认真学起来,不懂的地方就直接带着林海回金陵去问。
&esp;&esp;家里贾政为了让母亲开心,也跟着系统学算术,学西文符号。
&esp;&esp;几年间贾敏精力倒是不放在诗词上,反而对初版的计算通用手册进行了几次增删修订。
&esp;&esp;贾敏古文底子好,典故也用得明白,措辞比史苗更贴合当下的习惯。
&esp;&esp;史苗修订一回,除了往京城国子监送,还有各处书院也会免费赠送一套。
&esp;&esp;她们还开了女子算学坛,专门教女子算术。
&esp;&esp;史苗在金陵开,讲师是白湘湘。
&esp;&esp;贾敏在姑苏开,讲师就是她自己。
&esp;&esp;报名者很积极,可惜好姑娘学到能算加减乘除的账目,就渐渐不来了,大约都定下亲事预备嫁人,坚持能学下整本的人,寥寥无几。
&esp;&esp;史苗无奈一笑:“古往今来皆如此,倘若算学是科举必考科目,就会有人削尖脑袋钻研了。”
&esp;&esp;和现代高考科目一样。
&esp;&esp;不过就算纳入高考也救不了的,还有中国男足!
&esp;&esp;这几年间还太平,年年有灾,都不算大。
&esp;&esp;当然这种‘太平’,仅限于没有发生易子而食和灾民动乱的‘太平’。
&esp;&esp;总有不走运的,水灾、饥荒或是瘟疫,一家老小就没了性命。
&esp;&esp;贾政下场,堪堪吊尾的位置,考中了一个举人,只等着再学几年,再谋参加会试。
&esp;&esp;史苗看得出来,贾敬的事情,着实给了贾政不小的打击。
&esp;&esp;他如今也渐渐成熟,愈发能体会到,他们这样的人家,就是想读书,读了是不是能进官场,都要看上面人的脸色。
&esp;&esp;于是贾政对于科举一事,反而淡了心思。
&esp;&esp;林如海出了孝期的第二年,京城会试,林家和贾家结伴进京赶考。
&esp;&esp;这回进京声势浩大。
&esp;&esp;史苗给宫里递折子请示想回京城,老皇帝马山就应下来,还慷慨的赏赐了东西,权当是贾府进京的车马费。
&esp;&esp;贾赦回京这几年的表现,皇帝陛下很满意。
&esp;&esp;吃吃席,应应卯,就是一个无功无过不惹事的勋贵子弟。
&esp;&esp;说纨绔也算不上纨绔,比起真纨绔来说,不够骄奢淫逸。
&esp;&esp;京城里四王八公,荣国府现在最不刺头。
&esp;&esp;史苗回到京城前,贾赦早就收拾好了荣禧堂,让史苗安置。
&esp;&esp;先前嫁在京城的贾姝、贾媃、贾娴三姊妹都来了,带着各自的儿女在二门内等候。
&esp;&esp;史苗一进二门,众人簇拥而上,哭天抹泪的,弄得史苗看见人群都发憷。
&esp;&esp;瞧瞧贾姝三姐妹,离家时候还是小姑娘,现在都长大了。
&esp;&esp;史苗也渐渐老了。
&esp;&esp;贾姝带了两个儿子,贾媃带了两个儿子还有一个通房生的姑娘,贾娴也带了两个儿子。
&esp;&esp;史苗才在屋里坐定,几个孩子挨个上前请安,问姓名年岁,然后又有赏钱。
&esp;&esp;贾瑚和贾琏两兄弟在京城,和这几个表亲倒是熟悉,下去以后又给贾珠两兄弟引荐。
&esp;&esp;贾珠他弟,也是原著里不存在的一个人物,按着族谱取名贾琮。
&esp;&esp;史苗记着原本红楼里贾琮是贾赦那边的儿子,偶尔带过几笔。
&esp;&esp;经过几次蝴蝶效应,贾琮这个名字,落在了贾政家老二身上。
&esp;&esp;贾姝家老大全哥儿年纪最大,而今也有十来岁,姊妹们还好,当下最好奇的还是小姨母贾敏。
&esp;&esp;反正他听先生说,国子监的算经就是这个姨母编写的。
&esp;&esp;先生还可惜姨母把心思放在算学上,近年来文章辞赋上,反而太少了,虚耗光阴和才华。
&esp;&esp;全哥儿也知道,小姨母哪儿都好,就是没孩子。
&esp;&esp;私下里早他听母亲和祖母婶娘们议论过好几次了。
&esp;&esp;今日一见,小姨母果然是天人之姿。
&esp;&esp;全哥儿可惜的心里暗自叹气。
&esp;&esp;莫不是今后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