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不可征战卫国,便与女儿们一起亲力亲为种植采收作物几十余种,总结经验得出报告。若再有几年,数据必定愈发详实,可靠性也更高。”
&esp;&esp;皇帝没想到,国公夫人竟能说出这等有见识的话,怔了怔,又道:
&esp;&esp;“甚好,甚好,倘若各处地方官员都如夫人,我朝可兴啊!”
&esp;&esp;可惜如今朝堂之中,那些不能谏言献策,又不能边境御敌的人,只存着当真内斗的心,尚且不如一女子,还能办些实事。
&esp;&esp;史苗可当不得这种夸赞。
&esp;&esp;不然那些小心眼的大臣就要嚷嚷什么仳鸡司晨,什么夫人骄纵。
&esp;&esp;史苗谦虚道:
&esp;&esp;“回陛下,古人有言,术业有专攻,而今君主贤明,我朝人才济济,各位大臣自有其术业专攻。四时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种植经验不可一概而论,臣妇所做之事,微不足道。”
&esp;&esp;皇帝这下确定了,这位夫人不是滥竽充数,微微点头:“夫人如此大义,朕重重有赏。”
&esp;&esp;史苗也没有假惺惺推辞:“陛下圣明,必然会论功行赏。”
&esp;&esp;圣上脸色有了一丝波动:“论功行赏?府上两位公子,不在这之上。”
&esp;&esp;史苗坦然答道:“编撰此册他们未尝帮到多少,是以未曾落款。臣妇带着女儿们做这些,是让她们明白,荣国府受圣上隆恩眷顾,纵使女儿之身,也要为国尽忠。”
&esp;&esp;皇帝陛下一时不知是迷惑,还是欣慰:“好!好一个为国尽忠。”
&esp;&esp;迷惑为何荣国府不为两个儿子请功,反而把女儿们的名字放在编撰名册里。
&esp;&esp;甚至和荣国府不相干的人也有姓名,偏偏漏了最重要的两个。
&esp;&esp;看来荣国府真心想把这个进献给宫中,又怕太出风头,故而写了女儿们的名字。
&esp;&esp;用心良苦。
&esp;&esp;史苗也没想到,她说的都是真话,竟然遭到了这样的曲解。
&esp;&esp;皇帝陛下看荣国府越发顺眼了,不枉他特意将人召进京城。
&esp;&esp;在旁边默默看了许久的太后适时开口:
&esp;&esp;“我朝对有才女子,曾有加封孺人的先例,圣上不如赐一个。”
&esp;&esp;皇帝陛下很配合的唱起来双簧:“母后说的有理,就这么办。”
&esp;&esp;孺人,九品。
&esp;&esp;史苗原本想着,这件事能在皇帝陛下跟前挂个号,姑娘们凭本事挣下御赐之物傍身。
&esp;&esp;看来宫里想树典型的心,比史苗预想的还坚定。
&esp;&esp;尤其封赏姑娘们,就像当初封赏史苗的一品诰命,名头好听,彰显皇恩。
&esp;&esp;女子诰命再高,也没有实权,翻不出多少风浪。
&esp;&esp;九品孺人,京城一抓一大把。
&esp;&esp;但这是未嫁女子加封,和她们的夫家无关。
&esp;&esp;姑娘们以后就是有身份的人了。
&esp;&esp;皇帝还真是干了一件大好事。
&esp;&esp;史苗离席,再度行礼:“臣妇,谢圣上隆恩。”
&esp;&esp;史苗一出宫,后脚封赏的旨意跟着命贾赦袭爵的旨意就送到家。
&esp;&esp;正好史苗不必换下衣裳,领着全家上下领旨谢恩。
&esp;&esp;得此殊荣,荣国府上下欢无
&esp;&esp;不欢欣雀跃,贾敬这下脸上有些挂不住,再不敢大呼小叫,意有所指。
&esp;&esp;陛下旨意来得如此快,肯定是婶娘还没进宫,就打定主意要给姑娘们封赏了。
&esp;&esp;欢喜过一阵,史苗却不敢得意忘形。
&esp;&esp;请走贾敬,召集一家子迅速开会。
&esp;&esp;她最担心的就是老大,现下已是一品大官,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esp;&esp;史苗不得不把神情放得严肃:
&esp;&esp;“明儿你进宫谢恩,母亲要叮嘱你几句,诸如收粮之类你知道的就如实说,但种粮那些你不像是你妹妹们亲眼看着,亲手种着,不可乱开口,实在不知如何,就装傻充楞,也不要自作聪明。”
&esp;&esp;贾赦撇嘴,丝毫没有得了官的实感,还是要被母亲训:“儿子知道了。”
&esp;&es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