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孩子想得挺远,历史上这样的事还少吗?
&esp;&esp;史苗欣慰笑了:
&esp;&esp;“何止丰收,明年春种和秋收,自有好戏看,今年把数都记档存好,就是为了明年用。”
&esp;&esp;贾姝不再质疑,若有所思点点头。
&esp;&esp;史苗反过来问几姐妹:“让你们做的人事档案,如何了?”
&esp;&esp;贾赦和弟弟贾政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迷茫。
&esp;&esp;看来他也不知道母亲有这种安排。
&esp;&esp;好在人事档案,四个字从字面意思基本能理解。
&esp;&esp;贾姝头一回做这种事,心里没底。
&esp;&esp;况且把荣国府上人员登记造册,也就相当于把府上人都梳理一遍。
&esp;&esp;贾姝担心梳理得过于详细会得罪人,所以不敢把事情做得太细。
&esp;&esp;“已经……已经分好了,档案室也在布置,最后还是要请母亲拿主意。”
&esp;&esp;史苗至多要个框架,有了档案,好进行人事管理,点头:
&esp;&esp;“等你们都布置起来,我再去看,缺了银两,写明章程去报账。”
&esp;&esp;贾姝垂头:“是。”
&esp;&esp;史苗让女儿们继续去弄档案,把俩儿子单独留下说话。
&esp;&esp;贾赦:“人事档案?那是什么?”
&esp;&esp;贾政随口答:“想来是和官府一样的记档。”
&esp;&esp;史苗对着儿子们的神情,总会不自觉的比对着女儿们严肃:“你们兄弟,记得把祭田的事办了,还要有妥当人。”
&esp;&esp;“我倒是找到了一两个,赖嬷嬷领她进来。”
&esp;&esp;赖嬷嬷领着个又瘦又干的黄毛丫头进来了。
&esp;&esp;贾赦立马就想起早前那个存着心要当他姨娘的三丫头,心里很不舒服。
&esp;&esp;瞧瞧这丫头,那双手又糙又黑,还不如那个三丫呢!
&esp;&esp;赖嬷嬷领着人进来,她也拿不准太太找这人又要闹什么故事。
&esp;&esp;近来太太忘记了一件要紧事。
&esp;&esp;赖嬷嬷忽然道:“太太,转眼又是过年,姑娘们的先生,还没着落呢!”
&esp;&esp;何止是姑娘们没着落。
&esp;&esp;赖嬷嬷分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esp;&esp;太太总让二爷做些和读书无关的事,二爷恐怕读书的心,今后就收不回来了!
&esp;&esp;二爷许久不曾拿起书本,赖嬷嬷急得沉不住气了。
&esp;&esp;史苗目光仍旧落在黄毛丫头身上。
&esp;&esp;“嬷嬷不必慌,我心里有章程。”
&esp;&esp;第16章
&esp;&esp;小丫头脸色焦黄焦黄的,偏偏下面的人还找了姜黄的衣裳给她穿。
&esp;&esp;气色就更不好了。
&esp;&esp;虽然江南的水土温润养人,但日日田间劳作,怎么可能娇嫩?
&esp;&esp;尤其那一双要做各种农活的手,就算洗过,指甲里依然有黑泥。
&esp;&esp;显然已经有人带着她洗过澡,换了一身衣裳,教过她规矩。
&esp;&esp;小丫头一进来就磕头。
&esp;&esp;“见过太太,给太太磕头请安。”
&esp;&esp;史苗抬手:“你起来,叫什么名字。”
&esp;&esp;小姑娘局促的站起来,低着头,枯黄的发尾上绑了一条赤红的头绳,不疾不徐的答道:
&esp;&esp;“我没有名字,姓王,家里叫王大丫。”
&esp;&esp;别说农户之家,当下也有很多人家给家里孩子随便取名字的。
&esp;&esp;史苗和颜悦色,又问:“你们家是不是还有二丫、三丫?”
&esp;&esp;王大丫摇头:“只有二丫,父亲瘫了,家里只有两个姑娘。”
&esp;&esp;她应答的还算好,史苗先前就问过,这一家男人瘫痪,是家里母亲带着两个姑娘做活。
&esp;&esp;史苗圈到的田里产量最高的两块都是她们母女几人种的。
&esp;&esp;那块地插秧的植株间距非常好,植株也长势喜人,所以史苗才让把人找来了。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