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5章(2 / 3)

和官印下方还有一行小字——

&esp;&esp;“借君一匹,还君二百。”

&esp;&esp;第161章

&esp;&esp;“三匹品质上佳的, 作为武举优胜者的奖励,其余的,就留给军体会吧。”

&esp;&esp;辽东的战马体型高大,适应寒冷的气候,在耐力和体力方面,不输混血了大宛“汗血宝马”的西凉马,而白马在战场上的威慑力和象征意义更是不可小觑,曹班决定好好利用起来。

&esp;&esp;随着曹班势力及影响力的扩大,扎根长安后,曹班的格物院一脉、段宁的田庄一脉以及三辅本地世家的新旧势力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一个人事领域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

&esp;&esp;是任人唯亲, 还是任人唯贤?

&esp;&esp;如果要任人唯贤, 如何公平地实现举贤不避亲?

&esp;&esp;曹班的回答是——抄作业。

&esp;&esp;学习司马光“举之以众,取之以公” ,扩大“众”的范围,从而提高公平性。

&esp;&esp;而扩大“众”的范围,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科举了。

&esp;&esp;算上六月刚刚结束的这次,曹班已经连续两年在领地内举行了统一考试,统一考试虽然在流程和要求上不及“科举”,但也算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填补了一部分稀缺管理人员的空白,因此曹班决定,在文化考试的经验基础上,将武力选拔也安排上。

&esp;&esp;考虑到汉朝土生士人都是下马为臣,上马为将,文武兼修,曹班打算将武举时间和统一考试稍微错开,录用时间统一到十月,这样有能力的人能参加两场考试,择优从之。

&esp;&esp;此外,姐姐手下凉、并二州的边郡将士和自己手下豫州、青州、兖州出身的关东将士也需要互相学习,加强一下感情方面的联络,因此曹班计划冬季的时候,在长安举办一场“军体会”,让军队之间的切磋一下。

&esp;&esp;曹班领司隶校尉后不久,向皇帝推荐段宁为大将军,由她统领武部,姐妹两人一文一武的统治格局自此确立。

&esp;&esp;和汉朝前几任执掌兵权和监察权的司隶校尉不同,曹班的司隶校尉府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制定和颁布法条。

&esp;&esp;而原属于司隶校尉的监察权,则转移到了御史台。

&esp;&esp;这种在外人看来完全是自断双臂的行为,别说洛阳了,就是长安城的北学府内,也成为了令学子们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

&esp;&esp;由于段宁离京,武部暂时由格物院出身的符柯和凉州田庄出身的武宽二人统管,武部下属情报部,则由粟飞负责。

&esp;&esp;“泰山郡传来情报,青州黄巾再起,发展迅猛,短短一个月时间,人数已达三万,北海国首当其冲,泰山郡、即墨港目前治安稳定,尚未发现成规模起义军。”

&esp;&esp;泰山郡是曹班初任之地,情报部这条消息一出,尚书们脸色各异,齐齐看向上首的曹班。

&esp;&esp;事实上,曹班对于黄巾死灰复燃,并不意外,当初在泰山郡凭借先发优势,掐灭的起义军萌芽也是这样,发展迅速,然而组织散漫,稍微成规模的军队想要镇压不是问题。

&esp;&esp;问题是,单纯的镇压,其实治标不治本。

&esp;&esp;农民之所以起义,无外乎是没饭吃了,这些年曹班治下太平,也是因为百姓有饭吃,能生存下去。

&esp;&esp;但集交州一州之地的余粮,也只是能供给一郡之地罢了,支持她们姐妹打败董卓,占领长安,已经是极限,如今长安与凉州、并州连成一线,凉并二州本就是边郡,能自己自足已是万幸,要想像袁绍那样扩张地盘,就还需要解决粮食问题。

&esp;&esp;汉末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是造成动乱的诱因,却也是摆在她面前,一个不得不除的根因。

&esp;&esp;既要解决起义军问题,又不想单纯杀光了事,就必须从打破环境上限方面找突破口。

&esp;&esp;——高产作物。

&esp;&esp;但坏消息是,几乎所有出名的高产饱腹作物,土豆、玉米、南瓜、红薯等,全部都是原产自美洲。

&esp;&esp;美洲,那可是在大洋彼 岸的另一端啊。

&esp;&esp;曹班叹气。

&esp;&esp;“扬州那边的,如果关系都打通了,就选两个地方做口岸吧,交州也一样,划出贸易区来,参考吴郡娄县的经验。”

&esp;&esp;户部尚书点头记下,曹班又道:“选地方的时候注意避开良田,切不可因商废农。”

&esp;&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海棠情欲